我国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日益成熟、区域发展各具特色等良好的发展现状,具体如下:
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2023 年,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面积已突破 11 亿平方米,市场规模达到 580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 67%,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5.3%。其中,供暖市场规模达 380 亿元,约占整体应用市场的 62%,北方地区已有超过 5 亿平方米建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市场渗透率提升至 5.8%;制冷市场规模突破 120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4.3%。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技术体系方面,闭环地埋管系统占据 78% 市场份额,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在长江流域推广率年增 15%。2023 年国内热泵机组平均 COP 值已达 4.2,较 2015 年提高 27%,系统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新型纳米相变材料的应用使换热效率提升至传统材料的 2.3 倍,而地质雷达与 BIM 技术的融合将钻井成本降低 18%。
区域发展呈现梯度化特征:京津冀地区依托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已建成全球最大单体地热供暖系统,覆盖面积达 3000 万平方米;长三角地区重点推进工商业建筑能源站建设,2023 年新建项目数量同比激增 82%。从资源分布看,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地温梯度普遍达到 3.0-3.5℃/100 米,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要求 2025 年地热能供暖面积增加 50%,财政补贴标准提升至 45 元 / 平方米,26 个省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新建公共建筑强制配备地源热泵系统。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浅层地热能主要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实现热能提取与转换,广泛应用于建筑供暖制冷、农业温室、工业余热利用等领域。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利用 “浅层地热能 + 多能融合” 的方式为 257 万平方米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年节约标准煤 7.1 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 17.7 万吨以上。